2023年5月10日,研究生学硕第二党支部以“自觉肩负社会主义伟大复兴重任”为主题,学习与领会《202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重要精神内涵,畅谈未来人生规划,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力。
顿子淇同志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两个必须”,即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学习、实践,也必须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在学习方面,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法学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案例,只有自身不断提高知识储备量,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和国家政策,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为其奋斗终身。其次,在工作方面,不论以后我们从事何种工作,我们都应该努力做出积极贡献,以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展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和谐。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自觉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子瑜同志表示:“今天的党日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后想要考公,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公务员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公务人员能否做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任,直接关系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时刻牢记,这不是一份可以随意对待的工作,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份为了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实现而需要我们倾注和奉献的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实现,需要我们对工作倾注和奉献,让小我与大我更好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钟小羽同志表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有效发挥人大在立法选题、评估、论证、立项、协调、起草、征求意见、审议等环节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开展立法论证、立法协商工作,实施法律案通过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共有154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109万多人次参与,有效促进了立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发挥专业优势,贡献智慧力量,积极参与法律草案的建议工作,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汪楠同志表示:“我将结合我自己的个人生活和职业规划来说一下对于学习人大常委工作报告的心得体会。人大常委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许多关键词,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词语代表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法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一名法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学习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还要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关注法律行业的动态和趋势,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以上是我分享的心得体会,与各位党员同志共勉!”
施佳丽同志表示:“2023年3月7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提出,做好宪法实施和立法工作。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科技、民生、社会、文化、环保、安全、国防领域立法。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近期在学习民法典中的担保物权制度。担保物权的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尤其是意定动产担保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缺少大量不动产作为担保物的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民法典在原有的形式主义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三分结构框架下,从功能主义的角度以分散式的条文建立了动产和权利担保体系,为未来我国与世界接轨,建立意定动产担保一元化制度进行了铺垫。民法典编纂过程有许多学者建言献策,论证制度的科学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民法典虽然还不是应然的完美状态,但已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法治领域的具体化,是中国对世界法治现代化的制度贡献。接下来,仍然需要研究民法典的进步与不足,眼下目标在于解释好、使用好民法典,以期未来为再修改、完善民法典做好理论准备。”
刘天意同志表示:“踔厉奋发新征程,勇毅前行向复兴。今天,亿万人民正意气风发、团结一心奋进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肖瑾同志表示:“学习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有志者,事竟成。”我们要进一步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因现实的困难困境,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甘于平庸,要有自己的志向、追求、目标和理想,并坚持不懈为之奋斗。我们要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用崇高理想和远大追求激发人的聪明才智,引领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在正确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做一个有担当的青年。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精神。我们要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去经营和追求,沉下心来、真心愿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本职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一样的精彩。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青年。我们要注重培育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追求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张煜斌同志表示:“从去年9月算起,我进入苏大攻读博士已有7个月有余,虽距离苏大颇为严格的毕业要求来说还有一大段距离,但也有一些收获。在我看来,这些收获与诸位是否想继续读博并无相关,因此选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第一,保持认知开放,不要迷信任何学术权威,尤其是人文社科界的学术权威。这种体验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在研习文献时会不断推翻自己先前所坚信的观点,另外一方面也是基于法学学科属性的考量。从学科属性来说,法学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科学,蕴含了价值判断。粗略的来讲,价值判断虽有绝对错误的标准,但却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只要论证合理即可视为正确。这就要求我保持认知的开放性,尤其要学会从某一个观点的反对观点来把握这一观点。法学研习过程所产生的认知开放态度又结合我课外对文史哲方面的阅读经历导致我对所有人文社科类的知识的坚信都是一种推定主义。当然,这并不会让我陷入虚无主义。因为在没有极为合理的相反论证出现之前,我并不会放弃我坚信的观点。第二,努力找寻阅读的人生意义。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而言,阅读对我来说当然是为了完成学位论文和小论文。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寻到了功利之外的意义:克服虚妄。网上总有那么一句话:没有人会陪你走一辈子。那么当我们一个人前行的时候,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会陷入孤独虚妄的状态?其实这一问题背后的实质就是,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我的方案是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当然,阅读还能让自己实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这类人生目标。显而易见,我目前还无法达成。但我稍显庆幸的是,我知晓了读书对人生意义。其实,任何一个不喜欢读书人都有理由,但我仍然发自内心的希望他(她)们能够找到阅读的乐趣,无论是偶然的发觉还是持续的改变。因为,阅读真的有用且重要!其实上述两点可能大部分同学都知道,但往往很多浅显的道理只有切身经历才能真正感悟。”
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不是一句空话,要每个人努力落到实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力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课题。“志当存高远”,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好职业规划,迎接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