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彩平台

红色经典赓续百年初心 墨香勤业滋养法治人才(四)——研究生学术第二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活动

发布者:田毓发布时间:2023-08-21浏览次数:625

墨香传八月,经典润人心;致敬峥嵘岁月,赓续法学精神。

为深入学习红色经典,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提升法治思维,博彩平台 研究生学术第二党支部于2023818日开展“红色经典赓续百年初心 墨香勤业滋养法治人才”理论学习活动,全体党员一起阅读经典读物,积极分享学习感悟,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爱党、爱国的真挚感情,用自己的行动彰显法治人才的素养。

本次活动选取的书籍包括:《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法概念与法效力》、《红岩》、《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和《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一、《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人类文明发展研究”首席专家陈学明认为,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对一种真正属人的生存状态的追求,是对正处于危机之中的西方文明支配下的人类存在方式的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意味着中华民族充分调动自己的内聚力,形成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人类文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作出了积极的示范效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的是“特色”,但强调“特色”只是意味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内聚力,形成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极大地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中国道路的历史方位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意义,才能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的历史担当意识。这一道路的开辟,既具有中国性,也具有世界性。该书分别从中国道路与人类文明、中国道路与发展中国家、中国道路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人民开辟的道路对世界政治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二、王子瑜:《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心得体会

该书认为,深刻认识中国道路对世界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中国道路是一条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四是中国道路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中国道路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而要坚定道路自信。”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道路的内在特质即中国道路能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内在依据,就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内在依据。“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遮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正如中国道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珍贵礼物一样,我们把这本书当作中国学者贡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会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肩负起大国担当,为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法概念与法效力》

一、《法概念与法效力》主要内容

《法概念与法效力》(以下简称“本书”)涉及的主题是一般法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即关于法概念与法效力之间的争议。本书的目标在于反驳法实证主义的核心主张,即分离命题(法律的效力或法律的正确性和道德评价或道德正确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结),并试图证成“联结命题”(法律的效力或法律的正确性和道德评价或道德正确性之间有必然联结)。本书篇幅较短,但内容紧凑详实。第一章简短地指出了法实证主义之争的实践意涵。第二章通过“正确性论证”、“原则论证”与“不正义论证”来证成“联结命题”。第三章讨论了法效力与基本规范的问题,处理了凯尔森、哈特与康德各自提出的基本规范。第四章,对“法律”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非实证主义的定义,系统地整合了社会实效性、权威制定性、内容制定性这三个要素。

张煜斌:《法概念与法效力》心得体会

概念是思考的工具,区分是科学的起点。每次专业文献的阅读都是在践行这句话。就本书而言,虽然作者处理的是法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法律实践和部门法学都相距甚远——但是作者通过各种前提性的概念区分和法律论证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对各种法律写作和所有问题式思考均是如此。在这里只需指出一种概念和两种区分。

一种概念是指,本书提出,立法和司法(激进一点可以说法律实践)都是一种语言行动,即都是一种“表述某人应当如何行动的语言命题”的语言行动(这里需要一点前提性知识,即法制定和法适用相对化)。既然是法律命题,那么它就是可论证。而对于论证来说,尤其是作为普遍实践商谈特殊情形的法律论证,它一方面并不认为法律问题存在着唯一的正确答案,另一方面也不认为因此就必须交由非理性的决断来处理。当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解释主义的法律理论”,才能正确理解“解释永远是需要的无解释则无规范”这句话,不至于陷入纯粹批判式的法诠释学、批判法学、法律现实主义等等等完全解构法确定性的理论,才能顺利进入法律论证理论。

两种区分是指:在论据方面,存在分析性论据和规范性论据;在法学研究视角上,存在观察者视角和参与者视角(哈特也提了类似的区分)。当明白了前一组区分,我们就能初步明白德沃金法理学(可视为规范法理学)和哈特法理学(可视为一般法理学或分析法理学)的不同旨趣,当明白了后一组区分,我们也就初步明白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之争。

对于大部分法学研究生来说,这本书中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大多早已知悉。换言之,我们可以在作者一步步的引领下进入本书的论证语境。但即使如此,本书的论证对于不熟悉法律论证的读者而言仍然会感到吃力。不过这不妨碍它作为我们接触一般法理学的入门读物。

《红岩》

一、《红岩》主要内容

《红岩》是一本以重庆地下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重庆渣滓洞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严刑拷打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的诡计一败涂地,最终共产党员越狱成功,迎接黎明。《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也曾被共同关押在国民党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和敌人野蛮暴行斗争的生活。

二、邵江森:《红岩》心得体会

这个假期又将书架上的《红岩》重读,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懵懂的初中生,再读它时已然是一名青年党员。想到当年读完这本书在心里就播下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的种子,如今看已经成长发芽,自己完成了当时在心里立下的誓言。小说主要主人公江姐在渣滓洞的集中营生活过程中,身着蓝色的旗袍,始终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鼓舞其他的共产党员。她在狱中受尽敌人的种种折磨,老虎凳、钢鞭、电刑等等酷刑都无法从她的嘴里挖出党的任何秘密,敌人的竹签刺穿她的手指时,她说出那句振聋发聩的话:“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江姐身为一个母亲,她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作为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她深知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江姐毅然把孩子托付给亲友,用死来捍卫对党的忠诚,宁死也不向反对派透露党的秘密。作为青年党员,在假期里静下心来重读这本小说,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无限缅怀,更是对自身发展和不足的深刻鞭策。回看书的封面,还是初中生时不曾留意的封面插画,此时心中已经有了深刻理解。黎明前血染的天边,一颗挺拔的松树巍然屹立在红岩之上,这棵松树是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与崇高气节。书中各位人物身上的“红岩”精神,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我的父辈们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不断奋斗,也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更会在不久的将来激励下一代人砥砺前行。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一、《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主要内容

北大历史系王奇生老师的《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围绕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以党员、党权、党争三个不同的面向,分析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而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共产党胜利的关键。同样是效法苏俄而建立的列宁式政党,国民党是帝制终结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治政权,开创了全新的党国体制,但由于基层党组织的崩溃、党组织结构的混乱、党派纷争的加剧,这个政党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它那尴尬而悲凉的历史结局。本书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抽丝剥茧,对国民党败亡的过程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总结,对理解我国近代历史、政党制度有很大的价值。

二、王仕阳:《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心得体会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我党的一面镜鉴。正如章开沅所说的那样,国共两党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两者均效法布党进行组党改革,在人员成分、组织架构、政治愿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孙中山在1924年进行的改组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改进,思想核心仍然是三民主义意识形态,这使得其在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内聚功能上仍然无法与我党抗衡。具体到党员层面,共产党要求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对意识形态的强烈认同、对组织纪律的严格遵守,而国民党的入党标准极其宽松,完全不重视思想工作,泥沙俱下的发展模式使得投机分子纷纷入党,以党的名义维护既得利益,为国民党的革命性衰退和民心丧失推波助澜。在党的理论层面,国民党以党治国、以党治军本是自然之义,但党政分开的整体结构早早为党权衰弱埋下隐患,随着胡汉民对蒋介石的斗争失败,以军统党成为国民党的现实,这使得党权日益虚化、弱化,国民党虽然名为一党独裁,但这种独裁却极为弱势,处处受到军政机关打压。而国民党另一大不可不品尝的特色便是层出不穷的斗争,西山派、力行社、CC系、政学系……国民党正统之争带来了大量的内部倾轧和恶性竞争,蒋虽然认识到了其中的危害,但却无孙的魄力断然改革,反倒利用这种斗争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党的内部形成了一股内耗和自毁的倾向,这种态势即使是现在也在岛内野蛮生长,成为国民党的一大顽疾。以上诸多问题使得国民党形成了世界政党史中少有的“弱势独裁”景象,以此等党力对抗共产党,其失败早在军事大溃败之前就已经注定了。总而言之,国民党之败在了人的问题上,而共产党之胜也胜在此处,这是本人读书的一点心得,也把这本讲述政党得失的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各位能够学有所得。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一、《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主要内容

该书是陈瑞华老师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刑事诉讼问题的一种尝试。按照这种方法,其观察制度、实践以及改革经验,从中发现问题,解释制度或实践变迁的规律,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最终对理论进行检验和论证。书中对刑事和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速裁程序、司法裁判、案卷移送、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以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一些理论命题,如“私力合作模式”“合作型司法学”“三元化审判模式”“立法推动主义”“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等等。

二、陈琳:《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心得体会

本书虽然是一本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专著,但其目的也在于介绍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方法。我的体悟在于“一种方法”和“一个视角”。所谓一种方法也就是模式化研究。陈瑞华老师曾在其讲座中阐释过写作的四个步骤,即第一步要研究经验,从经验出发;第二步在经验当中发现问题,找到真正的理论问题;第三步提出理论;第四步论证。本书中陈瑞华老师对于其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方法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介绍,其强调对各种制度设计、改革方案以及理论思潮进行模式化的研究,通过一种“概念化”的方法,使这种研究具有理论对话的价值和意义,将经验事实上升到“概念”和“理论”。如其所提出的“对抗模式”和“合作模式”,就是对传统刑事诉讼模式的一种突破。模式化的研究方式是解析本书的密码,也是我们进行论文写作可资借鉴的工具。而“一个视角”则指陈瑞华老师更强调从中国本土的法制经验出发,讲求研究的前瞻性、实用性,更贴合中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熊秋红教授的《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中对于我国第三范式发育不完全,第四范式引入无根基的论述正是通过对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实践经验的观察得来的。综上,尽管这是一本刑事诉讼法学的专著,但是我认为其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此推荐。

品味红色经典,传承不变的爱国之心;重温法治之路,学习高尚的法治精神。博彩平台 研究生学术第二党支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培养青年一代发扬伟大法治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号召青年一代把青年理想与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法治人才!让青春在奋斗之中焕发光彩,让岁月在奉献之中绽放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