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漫修东吴学术论坛第53讲在博彩平台 大会议室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魏晓娜教授应邀作了主题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实效与瓶颈”的讲座。博彩平台-最大的博彩平台 陈珊珊副教授、邵聪博士作为与谈人参加了本场讲座。本场讲座由我校优秀青年学者庄绪龙博士主持,院内外师生约100人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尹始,庄绪龙博士向与会者介绍了魏晓娜教授的学术履历和学术成就,随后魏老师开始讲座。
在讲座中,对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问题,魏老师以实证研究方法入手,观察该项改革措施的实际效果,然后展开原因分析,最后给出改进的建议。
首先,魏老师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 2018 年和 2014 年基层法院审理的有争议刑事案件判决书的抽样调查,并在一系列核心指标上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启动四年来,除了在辩护指标上有明显好转外,在证人、鉴定人出庭率等核心指标上,2018 年的数据与2014 年的数据相比并未观察到明显变化,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实际效果有限。
其次,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内部深层原因进行了解析。魏老师认为,在以“案卷”为中心的审判认知结构和“副卷”集中反映的判决权威结构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改革的实际空间十分有限。
最后,在解决问题的改进视角,魏老师指出,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审判制度改革,需要解决好以“两卷”问题为代表的审判认知结构和判决权威结构的问题。具体而言,为重塑审判认知结构,需要弱化案卷在审判中的作用,强化被告人的对质权;为重塑判决权威结构,需要合理确定院庭长的“审判监督”与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履行审判职责之间的界线。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深入推进,会引发审前阶段的连锁反应,客观上强化检察机关指导和控制侦查人员取证行为的合理需要。目前检察机关内部的“捕诉一体”化改革是这种诉求的反映。然而,满足这种需要的确路径应当是加强“侦诉一体”化。
在与谈环节,陈珊珊副教授首先高度评价了魏晓娜教授的学术演讲,认为魏老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数据和事实为切入点,结论可靠,论证有力,并且提出了科学的改进方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随后,陈老师结合自己的德国访学的经历,介绍了各国陪审制度的情形,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了对比,对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而言也具有启发意义。邵聪博士在与谈环节,重点谈到了监察委员会在当前刑事案件查处中的地位,与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职责、权能的合理分配。邵博士认为,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尤其是职务犯罪办理中,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立场应更加重视,以免造成流水线作业。庄绪龙博士也谈到了自己在法院工作时对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认识。其一,在司法责任制的制度约束下,审判人员对于审判权的正确运用、行使更为慎重;其二,对于破解法院内卷权威主义的惯例,可能还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可能还需要展开研究。
在提问交流阶段,博彩平台 学生积极向魏老师请益,魏老师也给予了充分回应。本讲座历时2个多小时后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