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3日下午,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申老师,为我们做了一场主题为《法科研究生科研论文写作中的技巧与方法》的讲座,博彩平台-最大的博彩平台 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永坤老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王申,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法制史、法哲学、司法制度学、法律职业伦理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个人著作《中国近代律师与律师制度》、《法哲学三论》、《法官的实践理性论》,《法官的道德理性论》,主编《中国法制史》教材一部,参编《法理学》、《中国法制史》等著作六部。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二项、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重点项目一项、上海市法学会重点项目一项。先后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013)著作类一等奖、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江苏方德法律研究中心“第一届方德法治研究奖”(2017)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6—2017)著作类一等奖等奖项。
周永坤教授在对本次讲座的主题进行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讲座伊始,王教授就通过讲述自己在教学和写文章过程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接受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说和写,在一定程度上写比说更重要。在进行法学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由于法学的理论性不强,我们不仅要阅读法学专业的书籍,也要阅读一些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文章,通过把其它学科的理论引入法学,来建立自己的理论。因为我们不能用法律来分析法律,需要借鉴其他学科,这种结合会产生很多火花。同时,我们的法学教育主要是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写作是一种实践理性,就像游泳一样,需要不断实践,要在不断写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写作。
其次,王教授讲到人文科学是求知的,社会科学是求真的,而法学的科学属性是一种社会科学,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社会科学讲究的是应用的价值。法学是在所有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建构我们的问题。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法学研究主要解决当下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在法学研究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论文选题的过程中要具体,要有价值目标,要质疑,要有前沿性的东西,要与自己的阅读兴趣相关。这样我们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以小见大,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接下来,王教授为大家详细讲述了怎样搭建法学论文的结构——“法学八股”。他强调形式的重要性,一篇论文的形式必须符合论文的要求,形式上的要求包括:引言、分析和结语。引言主要是提出一个真问题,不需要进行具体论证;分析要体现论文的逻辑推理过程,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文字展现出来,让编辑和读者来理解;结语是整个文章的总结性、概括性描述,主要回应论文提出的问题,提升论文的价值。关于论文的标题,王教授指出,一篇论文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论文题目是论文论证的对象,各个一级标题之间要构成论证的逻辑关系,二级标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一级标题。在这里,王老师也强调了学术综述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过的内容的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研究起点,做到联系当下实际、古为今用。
最后,王教授提出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学术规范问题,搜集引用相关材料时要标明出处,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学术诚信。面对大家普遍反映的写作难的问题,王教授也鼓励大家,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有毅力、有耐心,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只要肯下功夫,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讲座最后,周教授对王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现场的学生踊跃提问,王教授都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大家都获益匪浅。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落下帷幕。